江亿:“碳中和”需要减少建筑运行的直接碳排放
2021-03-2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环专业教授江亿在《碳中和与建筑设备》主题报告中提出,低碳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减少建筑运行的直接碳排放,减少建筑运行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当下“热词”。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建筑中当之无愧的能耗大户,与“碳中和”的目标实现息息相关。占据公共建筑建筑物能耗50%-60%的暖通空调系统,其节能降耗显然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南方热泵两联供的热火朝天、北方“煤改电”的如火如荼、磁悬浮的广泛应用、高效机房系统的快速发展等等,都可以看出目前暖通空调行业已经大踏步地走在了“碳中和”的道路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环专业教授江亿在《碳中和与建筑设备》主题报告中提出,低碳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减少建筑运行的直接碳排放,减少建筑运行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转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
1.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 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小于碳汇吸收总量
3. 途径:
(1)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可替代部分采用CCUS回收二氧化碳;
(2)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水电、风电、光电、核电以及生物质能。
4. 零碳转型的挑战
(1)终端用能应尽可能用电力高效地替代燃料,尽可能减少对燃料的需求;
(2)风电光电占总电量50%,占发电总功率70%以后,如何协调电源侧与用电侧随时间变化的不同步性?如何使源与荷之间由刚性连接转为柔性连接?
减少建筑运行的直接碳排放
1. 直接碳排放:由于燃烧或是能源导致的CO2的直接排放
2. 建筑运行相关的直接碳排放:全面电气化,不再使用燃料
(1)炊事燃气:气改电,用各种电炊具做饭,取消燃气;
(2)生活热水燃气:气改电,热泵热水器,电热热水器;
(3)蒸汽锅炉(医院、宾馆、洗衣房等):取消蒸汽管网,电热蒸汽发生器;
(4)小型热水锅炉:多种形式的热泵;
(5)采暖燃气壁挂炉:空气源热泵;
(6)北方集中供热热源:
①工业余热、核电余热;
②调峰火电热电联产,排烟通过CCUS回收二氧化碳;
③取消采暖用燃煤燃气锅炉。
减少建筑运行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1. 建筑实现全面电气化,电力要从目前的煤电为主转为绿电
2. 绿电:核电、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
3. 我国目前绿电占总电量30%,2030年达到一半,2045年全部绿电
4. 电量比例:核电15%,水电20%,风光电50%,生物质和火电15%
5. 风电光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4亿kW增长到40~50亿kW
6. 风电光电的布局:
(1)三分之一为在西北的集中光电风电基地,大功率远程输送;
(2)三分之二在中东部,利用屋顶、零星空地、分布式发电;优先自发自用;
(3)22亿kW屋顶光伏:城市35亿m2光伏,4亿kW;农村150亿m2光伏18亿kW。
建筑“光储直柔”配电系统
光储直柔系统的智能柔性负载
1. AC/DC根据要求的输入电功率控制直流母线电压
2. 各个末端根据母线电压开环方式调节用电功率或充放电速率
3. 光伏的DC/DC根据光伏侧电流变化,调节变压比,以最大程度接收光电
4. 蓄电池的调控
(1)根据母线电压,高过U0+⊿U时充电,低于U0-⊿U时蓄电;
(2)智能控制:检测母线电压一天内的变化,识别其规律,得到一天内需要充电和放电的时间段,从而优化安排充放电轻度,保证在最需要充电时有足够的空余容量,在最需要放电时,由足够的电量。
5. 充电桩的调控
(1)单向充电桩:只在母线电压高于U0+⊿U后充电,根据母线电压决定充电电流;
(2)双向充电桩:当母线电压低于U0-⊿U后,从汽车电池取电为建筑供电。
6. 变频空调的控制
设0~1之间的柔性调节设定值。当柔性调节为0时,根据空调工况调控,不根据母线电压做任何改变;当柔性调节为1时,深度柔性调节,根据母线电压增大或减少输出冷量,室温也略有升高或降低。
7. 变频风机、水泵的调节
设0~1之间的柔性调节设定值,根据性设定值和母线电压变化,修订风机水泵转速:n=n0*k*(V-375)。
8. 蓄热式电热热水器
自学习一天内母线电压变化规律和热水使用规律,在满足热水供应的前提下优化加热时间和功率。
9. 冰箱的柔性调节
自学习一天内母线电压的变化规律,根据冰箱内温度变化,优化压缩机开启周期,使其尽可能在母线电压高峰时段运行。
10. 整个系统只有入口处AC/DC由电网调度设置每个时刻的电功率(电功率/最大值/最小值),其它用电设备不需要集中控制,也不需要通讯连接,仅根据母线电压和自己的调节意愿,调节瞬时用电功率
11. 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建筑内多种用电设备,各自有不同需求的状况,既实现需求侧响应,又不会影响各个装置的正常使用
12. 目前一些试图对建筑内各个设备进行统一优化调控,实现用电需求侧响应的尝试,很难解决多个使用者及设备提供商之间的需求、责任等矛盾,优化调控系统成为各类矛盾的聚集点
13. 优化各种用电终端的智能调控算法,可极大程度提高建筑电力柔性程度,从而减少对蓄电池容量的需求,降低投资
14. 各类建筑用电设备的需求侧响应的智能调控水平,将成为未来建筑设备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和竞争点。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江亿/新基建之窗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欧阳明高院士:大容量电池中磷酸铁锂的燃爆指数是三元的两倍
第四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3深圳)国际交流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一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比较安全的,本质上对于小的磷酸磷酸铁锂电池的确如此,但大容量的电池,内部温度可以超过800度,这超过了磷酸铁锂正极分解的温度。
-
6位大咖!畅谈风光储氢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会议以“风光储氢协同发展助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由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主办,中国电科院、阿特斯、明阳智能、隆基氢能、天合储能作为支持单位。近3万人次在线观看。
-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看两会代表们怎么说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那么,对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提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
于清教:今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或超900万辆 锂电池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
于清教预测,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2025年全球的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2TWh!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预计将突破900万辆甚至冲击千万辆目标。
-
黄奇帆:万亿级美元市场的大布局
近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杨裕生院士:十措并举推动储能电池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今后40年的奋斗任务,人人有责、代代相传。实现“双碳”目标必然要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