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衡:汽车产业加速调整步伐,迎接复苏时刻
2020-05-20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在新冠肺炎疫情以欧美为中心加速蔓延的形势下,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和扩大了限制出行措施,这对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国内各整车企业需要在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同时,抓住时机调整经营体制和产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困境并迎接需求复苏时刻。
国内各整车企业需要在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同时,抓住时机调整经营体制和产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困境并迎接需求复苏时刻。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编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以欧美为中心加速蔓延的形势下,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和扩大了限制出行措施,这对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均产生了严重影响。从汽车业界来看,不仅限制出行措施和消费心理变化导致了新车需求降低,以防止感染扩大和调整库存为目的而关闭整车和零部件工厂的情况也此起彼伏。根据FOURIN推测,2020年世界汽车销量有可能同比减少20%降至7,000万辆,基本能够确定降幅将超过金融危机(2008年和2009年均减少5%)时的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先生向我们分享了有关国内外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现状和问题,并就今后业界关注的焦点课题进行了独家解析。安主任认为,国内各整车企业需要在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同时,抓住时机调整经营体制和产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困境并迎接复苏时刻。同时,零部件企业则需要以海外企业为参考,以“新四化”为契机寻找和布局优质资源,用好从传统内燃机向新能源领域发展转向的战略机会。此外,还应参考海外企业在发展混动和纯电动技术方面的做法,在明确零排放长远导向的同时,努力构建企业亦能在短期内保证盈利的可持续性经营体制。
随着我国正式宣布“两会”举办时间,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预计“五一”之后各行各业将全面恢复往日活力。我国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但以美国为首的国外疫情发展形势仍然令人担忧。结合近期的汽车相关数据和各企业的经营动向,继上月之后,与大家分享一些感想。
一、 增强疫情后市场反弹信心,率先走出困境和迎接复苏
从机构统计的世界85国/地区的汽车销量来看,2019年同比减少3.8%降至9,099.3万辆。主要原因在于,除了中国同比减少200多万辆以外,印度减少近60万辆、美国和阿根廷等国也分别减少20多万辆。
从各集团来看,大众和丰田实现增长,戴姆勒和宝马超过上年,但其余均出现下滑。大众、丰田、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通用、现代的前五名次未变,但前两位与其余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标致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将在2021年完成合并手续。若把这两个集团的2019年销量相加,规模将超过以782万辆排名第4位的昔日霸主通用。
原来预计全球汽车市场在2020年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已对全球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汽车需求的影响自进入2020年以后逐月加重,同年3月美国出现37.9%、欧洲出现51.8%、中国出现43.3%、印度出现61.1%的同比降幅。当前还无法预测疫情结束时间,限制经济活动的时间将会延长,全球汽车需求的降幅很有可能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
这次疫情过后,与当年的金融危机后相比、中国的汽车市场增长可能不会那么快,而且各国所能提供的政策扶持余地看来也比当时要小。有些厂商从新冠爆发之前的经营状况就不太好,这次异常事态很可能诱发新的行业重组。不过,结合过去的经历和现实走向来看,市场需求必定能够迎来恢复时刻。
现阶段,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各厂商在将疫情损失降至最低的同时,还需要抓住时机调整经营体制和产品布局,率先于其他国家走出困境并迎接需求复苏时刻。
二、 零部件企业需以欧美为参考,逐步向新四化领域调整方向
新型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基地,对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在核心配件环节和共性技术领域的短板也被不断放大。中国自主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应牢牢把握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重构的产业机遇,以欧美为参考,在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领域积极调整发展方向,探索整合重组模式,努力实现并购和合作,形成自动变速器、电驱动系统等多家具有足够规模、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企业,以应对海外供应链的断裂风险。
从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动向来看,伴随“新四化”带来的汽车行业变革机遇,这两年出现的大型并购和合作的案例不断增多。这也造成了部分大型零部件集团的规模有降有升。
大陆在将动力总成部门以Vitesco的名称分割之后,营收降至330亿欧元左右,规模后退至与现代摩比斯持平的水平。另外,马瑞利在与康奈可合并之后,营收达到170亿美元左右,能与矢崎总业和安道拓并列。日立汽车系统在与本田系3家厂商(京滨、昭和、日信工业)合并之后,预计排名也将上升。2020年以后,采埃孚收购威伯科,营收将扩大到430亿美元,但仍不及博世和电装。博格华纳这些年发展很快,若收购德尔福科技,营收将超过150亿美元,将与住友电工、马勒等比肩。

大陆将动力总成独立为Vitesco,有利于集中动力总成领域的优势和增强电驱动领域竞争力。马瑞利和康奈可合并,将就照明装置和仪表盘等电子电气领域形成规模效应。本田系3家厂商依托各自在动力总成、转向和制动系统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日立汽车系统的IoT技术,将能获得数字化领域的先发优势。采埃孚收购威伯科旨在获得商用车制动解决方案,以此完善其自动驾驶技术。博格华纳收购德尔福科技,双方将在节能减排和电驱动领域形成合力。
这些2019年以后新出现的并购动向,除了以提供电动汽车零部件一揽子方案为目标而完善技术的案例,还有尝试改变以内燃机为中心的事业体制的案例。这些并购合作的目的,都是尽可能把业务重心逐步向“新四化”相关领域过渡,在弥补自身业务短板的同时,力图培育具备增长潜质的关键技术,抢占市场发展先机。预计今后全球范围内的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不过,大多数“新四化”相关技术必须依赖极大的投资,要想在短期内收回投资较难。在2020年不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汽车行业遭受巨大影响下,很难保证持续开展前沿开发的充足资源,各制造商如何行动确保收益和推进技术开发有待关注。
对于国内零部件厂商来说,需要把握海外大型优势零部件企业的战略走向和产品布局,在紧跟国际走势的同时,努力补齐“新四化”领域的产品短板。同时,还需以先进技术为导向,抓住大型厂商并购重组的时机,适当引进一些海外优势资源,并尝试拓展包括研发领域的合资合作可能性。
结合当前全球形势来看,可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要比预期要晚,短期内零部件领域的主力仍将是内燃机车零部件。这也是以传统零部件为收益来源的零部件厂商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还有机会。
没有规模,没有足够的研发能力,没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就不足以支撑中国自主整车企业发展。
三、 借鉴海外企业发展经验,兼顾长远目标和短期收益
从日本汽车制造商的近期经营动向来看他们在继续围绕擅长的HEV领域加强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研发的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不断扩大针对纯电动车(EV)领域的研发投资。
就混动技术领域,日本厂商并没有停止导入和发展混合动力技术。丰田已在2019年将安装平行轴电机的新一代双电机混动系统(THS)扩大应用至B细分车型。本田继推出1~3电机式混合动力系统之后,2019年也新开发出了面向B细分车型的双电机系统(i-MMD),2020年以后将把旗下的HEV集中至i-MMD。日产则将不断改良串联混合动力系统e-POWER用发动机,就PHEV领域则有可能采用三菱的技术。
针对EV领域,日本厂商仍在坚持针对纯电动车(EV)领域的研发投资。丰田继2019年打造了EV专属平台e-TNGA之后,还将与大发、铃木、斯巴鲁共同企划和开发EV。本田已开始推广应用EV专属平台,将以2020年上市的Honda e为开端扩充EV产品阵容。日产则开发了下一代EV专属PF,计划2020年以后投放基于该平台新开发的SUV版EV。

欧美汽车制造商也已开始大规模部署耗时多年开发而来的EV和PHEV。不过,各厂商采取的措施也略有不同。大众集团以EV为中心,继2019年底开始生产MEB平台的首款车型ID.3之后,2020年还将为Škoda和SEAT品牌推出MEB车型。而混动方面,已为其主力车型新款第八代高尔夫推出了改良版PHEV和48V MHEV车型。
戴姆勒、宝马和福特则将重心放在混动领域,尤其是PHEV和MHEV。戴姆勒计划到2020年为其100余款车型(含衍生车/换代车型)推出P0型或P2型MHEV版本。宝马将继续大规模开展PHEV,继2019年4月更新了向采埃孚采购混动8速AT的协议之后,2019年秋又开始推出48V MHEV车型。
通用明确表示将跳过混合动力汽车,旨在实现高端车型向EV的转换。福特则增加了安装双电机的HEV/PHEV车型数量,2019年还追加了48V MHEV。就EV开发领域,福特还与大众合作,有望于2023年推出福特版MEB车型。

结合上述海外整车厂商动向推测,在纯电动汽车正式普及之前,预计短期内包括HEV、PHEV、MHEV在内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仍将增加。
当前,日本企业在持续强化HEV研发的同时,已经开始拓展PHEV和EV产品。与此同时,欧美企业也在不断增加48V轻混车型(MHEV)和PHEV车型。从支撑上述产品的关键零部件来看,驱动电机、逆变器、变速器/减速器等用于混动车型的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权仍然掌握在欧美日大型一级供应商手中。民族系企业除了自主开展混动系统研发和生产的比亚迪之外,其余企业在开发混动系统时,均需从大型外资供应商手中采购机电一体化系统。
对于民族系企业来说,在以纯电优势为突破口的同时,仍需要掌握HEV/PHEV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建议国内企业持续关注欧美和日本企业在发展电动动力总成方面的做法,在保持电池等领域的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动力总成领域核心技术。
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已率先走出疫情困境拥有在华基地的特斯拉等海外企业很可能率先获得发展。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来说,着眼于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迎接需求复苏在将电动汽车设定为节能减排主要方向的同时,还需要以海外企业的发展经验为参考深耕和不断拓展主力产品阵容,打好未来持续发展的根基。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汽车专家咨询委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欧阳明高院士:大容量电池中磷酸铁锂的燃爆指数是三元的两倍
第四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3深圳)国际交流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一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比较安全的,本质上对于小的磷酸磷酸铁锂电池的确如此,但大容量的电池,内部温度可以超过800度,这超过了磷酸铁锂正极分解的温度。
-
6位大咖!畅谈风光储氢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会议以“风光储氢协同发展助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由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主办,中国电科院、阿特斯、明阳智能、隆基氢能、天合储能作为支持单位。近3万人次在线观看。
-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看两会代表们怎么说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那么,对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提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
于清教:今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或超900万辆 锂电池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
于清教预测,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2025年全球的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2TWh!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预计将突破900万辆甚至冲击千万辆目标。
-
黄奇帆:万亿级美元市场的大布局
近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杨裕生院士:十措并举推动储能电池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今后40年的奋斗任务,人人有责、代代相传。实现“双碳”目标必然要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