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隐患到行业洗牌加速 动力电池产业提前入秋
2019-06-2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业界有目共睹,但近半年多起车辆起火事件和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洗牌危机又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焦虑,动力电池产业已提前入秋。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业界有目共睹,但近半年多起车辆起火事件和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洗牌危机又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焦虑,动力电池产业已提前入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发生几十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在追求高续航前提下如何保证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变的至关重要。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产品质量问题是近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的主要原因,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车辆使用老化过程中可靠性恶化、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以及部分产品在设计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同往年相比今年电动汽车起火事件频繁的原因在于,部分企业为了尽快拿到补贴开始降低生产标准。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内部的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和电池安全测试能力,导致生产出来的电池质量不过关,最终引发车辆安全事故。

过去几年在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7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了79.4万辆,连续三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今年过百万的销量应该也不成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成绩喜人的背后,车载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依旧是为新能源木桶的短板之一。
NCM811是大势 但政策也要符合技术发展规律
根据工信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新能源汽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力争实现35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Wh/kg。
当前国内主流电池企业生产的NCM523电池可以达到160-200Wh/kg,而NCM622和NCM811分别可以达到230Wh/kg和280Wh/kg。因此要实现规划中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的要求,大力发展NCM811电池成为必然的趋势。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高镍811型电池的布局明显提速。包括比克动力、力神电池、鹏辉能源、亿纬锂能、远东福斯特在内的诸多动力电池厂家都表示,基本已经完成从产品技术突破,到小批量生产,再到客户送样认证测试的过程,部分企业甚至已实现量产。
尽管811三元体系材料受到业界追捧,但其技术短板导致的商业化之路也是现实问题。技术层面镍元素具备不稳定特性,高镍电池生产制造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循环性能减弱、安全性能下降、充电效率降低等不良反应。而在存储和生产工艺层面难度更大,高镍三元材料在存储使用过程中容易吸潮成果冻状,不易调浆和极片涂布,对生产设备的各项性能要求非常高。
因此,面对安全等现实问题,不少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针对国家提出的产业化目标,要求偏高,不宜强行推行,补贴政策也要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对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过快、不宜更改过频。
补贴退坡竞争加剧 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加速
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动力电池企业间的加速竞争,力电池行业格局已经逐渐成型,早年间大肆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
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予动力电池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又对动力电池进行无情的压榨,要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价格却要不断下跌。伴随补贴逐年大幅退坡,整车厂也开始将部分成本压力转嫁给动力电池企业。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表现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排名前20的动力电池单体企业配套量占了总量的近9成。实际上,面对上游原材料成本价格上升及下游主机厂对动力电池采购价格的压力,这两年国内电池企业的利润在不断压缩。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总裁解国林向网易汽车坦言,“今年上半年电池材料的成本没有下降,车企的付款周期也给电池厂带来很多压力,电池企业2016年的时候有130家,去年公告上只有90家,今年可能会剩60家左右”。

一边是,电池产业链多家企业陆续遭遇资金困境面临倒闭。
今年6月,曾经的电池企业头部玩家沃特玛发布放假通知,坦承放假是因为公司订单不足、资金困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三的沃特玛,一下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让人看到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残酷。
同时,AESC作为日产Leaf唯一的电池供应商,被日产卖给了中国的金沙江资本,同样也引发行业热议。
一边却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增资扩展跑马圈地上提产能,并连续与多家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这一年里,倒闭和买卖重组在动力电池行业变得司空见惯,动力电池产业洗牌已经全面开启。

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导致产能大幅扩容,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只有40%。产能利用率低下,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突出体现。
201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仅为0.8GWh,2017年为37.6GWh,而当年产能规划达到228GWh。产能全部释放的话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需求,显然目前市场规模还远达不到这个量级。
此外,这种过热的势头导致龙头企业的优质产品受到追捧,中小企业的产能得不到消化,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依然是当前困扰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动力电池是重资产行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快速迭代过程中,一旦技术或资金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将很可能被淘汰出局。动力电池产业的洗牌才刚刚开始,对于部分动力电池企业而言,显然这个秋天来的着实有点早。
文章来源:网易汽车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新能源发电有新规则!就近消纳怎么玩?一文看懂官方新政
最近,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了个重要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 号),专门针对风能、太阳能这类新能源发电的 “就近消纳” 制定了新规则。
-
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我国“双碳”目标的有力引领下,新能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深入剖析我国新能源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其在能源转型、安全保障、经济动能激发以及国际合作拓展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
-
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速开始放缓
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管委会联合发布了《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达到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达到1.68%。
-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策略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通过聚焦数智化与绿色化、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培育新型要素与机制、促进服务业升级,我国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赢。
-
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发展格局研究(20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技术-经济”周期正在酝酿,世界正处于第六次技术革命前夕。同时,大国竞争和科技博弈加剧,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将持续进行深度重构。
-
锂电池再生黑粉进口解封!下滑的电池回收市场会被激活吗?
为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的进口管理,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