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准入门槛再降,许可项又减少62%!
2019-01-1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近日,国防科工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2018年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再次大幅降低军品市场准入门槛。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更加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建设“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近日,国防科工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2018年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再次大幅降低军品市场准入门槛。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更加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建设“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据悉,2018年版许可目录进一步规范了许可专业的名称,大范围取消设备级、部件级项目,取消军事电子一般整机装备和电子元器件项目,取消武器装备专用机电设备类、武器装备专用材料及制品类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管理类的许可。此外,为鼓励创新,大幅度缩减科研许可。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防科工局会同军委装备发展部,落实中央有关要求,眼睛向内找差距、挖潜力,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规范准入管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把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放管服”改革的着力点。除修订许可目录、再次大幅降低军品市场准入门槛外,还通过鼓励竞争,提高民口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竞争层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备案制,坚持“放管结合”等举措,既推动民口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又切实维护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秩序,确保国家安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8年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以下简称许可目录)已由国防科工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2018年版许可目录包括导弹武器与运载火箭等7大类共285项,相比2015年版许可目录的11大类755项减少了62%。这是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放宽军品市场准入限制,许可目录许可事项第二次调整减少62%。
本次调整的许可目录关注点,可概括为“保2、消3、减1”。“保2”主要是指保留了对国家战略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许可项目。“消3”是指除大范围取消设备级、部件级项目外,还取消了军事电子一般整机装备和电子元器件项目,取消了武器装备专用机电设备类、武器装备专用材料及制品类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管理类的许可。“减1”是指对科研许可的大幅度缩减,这将有助于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助力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提升科技对军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作用。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是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重要依据。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制度建设从1999年开始启动。原国防科工委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发布了三版许可目录,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于2015年8月发布了2015年版许可目录。2018年版许可目录是第5次对许可目录进行修订。
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要求,国家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所列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国防科工局负责全国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负责协同管理。
根据武器装备及其专用配套产品的重要程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分为两类许可,具体分类在许可目录中规定。国防科工局负责第一类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负责第二类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实施。
对于申请单位来说,在提出申请前应当首先认真查阅许可目录,可就近到各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或者到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办公室查阅。确认自身从事的军品科研生产活动是否列入许可目录,列入许可目录的才需要申请许可,未列入的无需申请许可。对于不再列入新目录的项目,已取得的许可到期单位将不再延续。
来源:军民融合转移平台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民政部组织召开行业协会商会立法工作启动会
1月3日下午,民政部组织召开行业协会商会立法工作启动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部署启动《行业协会商会法》起草工作。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春生出席并讲话。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 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瓶颈,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
《北京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解读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程序,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的通知》(国能发科技规〔2021〕47号)、《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国能综通安全〔2022〕37号)、《关于明确本市储能电站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意见(暂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北京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稿))。
-
北京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本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进一步明确储能电站建设、验收、并网等程序,促进本市储能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及本市相关管理规定,市城市管理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储能电站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
《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22全国各地换电激励政策一览
关注换电新政策,了解行业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