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主题教育必须用好“一线工作法”
2023-11-30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聚焦促发展的“具体问题”、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急难险重”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矛盾诉求多,情况问题更具体。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用好“一线工作法”,解难题、抓落实、促发展。
“一线工作法”,顾名思义就是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线开展工作的方法。到项目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服务群众一线、化解矛盾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在一线为民服务中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优良工作传统。“一线工作法”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第一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当好“施工队长”,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领域办了不少群众认可的好事实事。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对搞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充满期待。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更多面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面对还未啃掉的“硬骨头”和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现场调研办公这一形式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只有到基层一线摸爬滚打,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惠民政策“落得细不细”、为民服务“跟不跟得上”、群众意见“上不上得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掌握真实情况,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才能切实有效,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领导干部下访这一渠道
“四下基层”的关键,就在领导干部要下访为群众解忧愁、办实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突出示范引领。把工作做到基层,摸清什么事情最着急办,什么环节最难办,带头解决怎么办,推动问题有效解决。通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上下协同、各方协力的生动局面,切实提高政策落地成效。
●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典型案例解剖这一方法
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抓住典型案例深刻剖析,将为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民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以小见大查摆问题、刀刃向内分析问题、举一反三解决问题,有利于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针对有代表性的反面典型,深挖思想根源、查找认识不足,以检促改,有利于防止再出同类问题。
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聚焦促发展的“具体问题”、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急难险重”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产党员)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知识点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