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何要提出“两个结合”?
2023-05-1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具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殷墟遗址时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为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对原来的“一个结合”同“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对“两个结合”进行了具体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殷墟遗址时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为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对原来的“一个结合”同“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提出时,已蕴含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
原来的“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广义上说,“中国具体实际”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时,很重要的一点,他正是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斯坦因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至上”还是“共产党至上”?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显然,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来批判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从毛泽东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爱中华民族的文化历来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开始,就蕴含着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统一起来的宝贵思想。
● 为什么要提出“第二个结合”
虽然广义上的“中国具体实际”可以理解为主要包括“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部分,但在实践中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解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忽视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把包含于“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立出来。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已经把“历史文化传统”从中国“具体实际”中独立出来。他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提出“第二个结合”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随着不断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充分显示,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点有所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日益深入,必然更多涉及思想文化层面。因此,“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提出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新认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逐步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结合”之间既是一种并列关系,也是一种递进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结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并为“第二个结合”提供实践指向;“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细化,并通过以文化人的作用推动“第一个结合”。只有把“两个结合”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从“外在”变成“内在”,从“化中国”变成“中国化时代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来源:“上观新闻”,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
北京电源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北京电源行业多元化调解中心
知产公共服务电源协会工作站
北京市版权局电源行业版权工作站
电话:010-83520995
电源知产网:http://ip.bpsa.org.cn/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下一篇: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相关信息
MORE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全文)
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2024年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
站上新的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
八项规定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曾有人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十一年过去了。如今,中央八项规定依然有着强大威慑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和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知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我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供学习参考。
-
深化主题教育必须用好“一线工作法”
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聚焦促发展的“具体问题”、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急难险重”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