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学思想”要掌握这四个要领
2023-05-0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是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如何“学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是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如何“学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
一、全面系统学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曾开宗明义地要求全党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今天的主题教育中,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为重要。
一是不能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用什么学什么、用多少学多少、用哪块学哪块。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导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知识掌握零碎分散,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二是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心浮气躁,这样的学习方法很难掌握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三是不能断章取义,不讲背景地生搬硬套,只会导致认识偏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它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的新要求。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全面系统学,首先要学好用好《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其次,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来学,通过点、线、面的连通汇合,打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知识,构筑结构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进而弄清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前后因果及其路径走向。再次,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掌握贯穿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悟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和务实思想作风,更好地用以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刻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有驾驭全局、掌握大势的本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及时跟进学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来源于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时代性。如果只是被动地按照上级要求学,而不能做到在思考上跟进、情感上跟进,必然造成思维、行动的滞后。因此,及时跟进学,首先要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
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对于党中央作出的新的决策部署、出台的新文件,要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学习要在坚持与时俱进上下功夫,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学习中要树立开放思维,提高理论素养,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思考学
马克思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深入思考学,就是要往深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要在“学懂”上下功夫。“学懂”是“弄通”的前提,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把每一点都领会深、领会透,做到既知其言更知其义,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要在“弄通”上下功夫。“通”就是贯通。在主题教育中,既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也要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贯通起来,还要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更要把理论学习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贯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好地运用其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四、联系实际学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理论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讲实效。联系实际学,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要联系思想实际学。一方面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要在自觉学习的同时,善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思想方法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把握,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要联系工作实际学。学习理论就是要活学活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理论破解难题。在工作中,要直奔问题抓好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员干部要结合主题教育总要求,聚焦工作中最突出、最急迫、与先进之间差距最大、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进行蹲点调研。在调研中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中间多问、多记、多察,从而发现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只有通过调查把情况摸清,才能避免闭门造车、空谈理论,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才能找准症结,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做好工作中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带着问题学习,并加以深入的理论思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中,实现学习经常化、日常化和制度化。(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电源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北京电源行业多元化调解中心
知产公共服务电源协会工作站
北京市版权局电源行业版权工作站
电话:010-83520995
电源知产网:http://ip.bpsa.org.cn/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全文)
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2024年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
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综述
站上新的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
八项规定何以深刻改变中国?
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曾有人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十一年过去了。如今,中央八项规定依然有着强大威慑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和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知识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我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供学习参考。
-
深化主题教育必须用好“一线工作法”
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聚焦促发展的“具体问题”、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急难险重”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