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一个增强党性文件的由来
2023-04-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建党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份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
1941年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建党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份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
为什么中央恰恰在这个时候而不是在更早的时候提出党性的问题?为什么党在这个时候如此突出地、特殊地强调增强党性,把“党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写入中央的决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秘书长任弼时于1942年7月14日到中央党校做长篇报告,具体而详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 任弼时谈到了三点原因。
党员队伍迅速壮大,新党员思想复杂党性薄弱,迫切需要进行党性教育。抗日战争前,中共党员只有四五万人,但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员队伍迅速扩大,到了1940年代初,就达到了80万人,其中75万都是新党员。党员队伍的迅速膨胀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新党员大都是在统一战线环境下入党的,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和艰苦环境的严格考验,阶级成分、思想观念和入党动机复杂,党的观念不强,思想不统一,导致党的组织不巩固。
党在中国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任务迫切要求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军队和根据地都不断发展壮大,从地区性的主要在陕北的党成为了全国性的党。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国民党一方面想和共产党合作,但另一方面又想削弱共产党的力量,采取多种办法收买、拉拢、分裂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党和军队的对立。这种严峻复杂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抗战,就必须严明纪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这就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增强党性锻炼。
党和军队中出现的个人主义、独立主义、分散主义等违反党性的倾向是危险的,不立即纠正就有失败的危险。一是共产党所处的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各个阶层、各个阶级的不同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党和党员思想上的统一;二是党员的出身主要是农民和小知识分子,自由散漫的无组织无纪律思想、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和习惯严重影响到组织上的统一;三是抗日战争以后党和军队所处的长期的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很多根据地远离中央,各自为政,容易滋生分离主义对抗中央的倾向。
上述原因造成了在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中存在着严重的违反党性的倾向。中央担心,如果这些现象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就会破坏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可能发展到小组织活动和派别斗争,一直到公开反党,使党和革命受到极大损害。而有这些倾向的个人如不改正,也会身败名裂。
这一文件发出以后,成为延安整风期间党员干部的重要学习文件之一,对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到了教育作用,对于加强组织纪律性,自觉改造错误思想倾向,统一思想认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更加统一更加巩固。如任弼时所说,这一文件发布之后,党比以前更加进步了。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
(2)有课件、平时讲课的老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分享经验,共同收益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联系电话:010-83526510 / 63531554 13021232082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