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2023-02-0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严,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鲜明特点,也是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的重要要求。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严,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鲜明特点,也是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于律己、严管所辖、严负其责,在守纪律讲规矩、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为全党同志立标杆、作表率。”这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强烈的信号——保持严的基调不动摇。
“他律”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律”。我们党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勇于探索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党员、干部也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严出纪律、严出作风、严出战斗力。
严于律己,要内化于心。“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检身若不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修己以安人”是一个重要命题,有着数不清的经典案例;百年党史中,注重自我修养,养成崇高政治品格的光辉榜样更是数不胜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这样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查找、改正自身的不足。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柴生芳恪守自定的上班开门办公、公车里不能有“土特产”、爱人“收别人东西就离婚”的“铁规矩”,被称赞为用生命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好干部。“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几十年如一日,住的是年代已久的老楼,用的是非常简单的家具,过着俭朴的生活,他说,“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到死的时候也都要符合党的标准和要求”。
严于律己,要外见于行。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是底线,应该做的事一往无前、做到最好才是担当。甘于挂“免战牌”、做“太平官”,不见担当底气和斗争锐气,这样的党员干部与时代气质格格不入,与事业要求相去甚远,与人民期盼严重不符。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这样的工作作风和状态,才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自我要求。
焦裕禄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年多时间里跑了兰考县120多个大队,探寻治理“三害”的方法,即便身患重病,也要“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廖俊波干的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但他任劳任怨、永不懈怠,“能去现场就不在会场”,搞调研,摸底子、找路子,干部群众都说,“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
严于律己,从根本上说要磨砺党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重要的是党性,这是党员的根与魂。党性强,则作风正、纪律严。当前,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认识,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把“总开关”拧紧了,才不会放松要求、放纵自己。
“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严于律己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人人朝乾夕惕,人人奋勇争先,我们的事业必将蒸蒸日上。(来源:人民日报)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中国”之称从何而来?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