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应对“超预期因素”?
2023-02-0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中国31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对重点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哪些需要警惕的“超预期因素”,该如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31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对重点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哪些需要警惕的“超预期因素”,该如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梳理2023年31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不少省份都清醒指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如河北、广东、吉林的政府工作报告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广东、宁夏认为,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北京、河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
此外,一些省份对外部风险格外关注,认为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持续放缓。世界银行警告,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多省份对此已有所警惕。上海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部需求不足将对该省产生更大影响。
如何妥善应对这些挑战,成为2023年中国各地经济工作的重点。
如何促消费、扩内需是今年经济的必答题。在多省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之际,提振内需尤其必要。
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中国需求将呈回暖趋势。但是,需要警惕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发达国家供应链转移造成的外部需求塌缩。因此,迫切需要扩大内需。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也提醒,目前,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的增速水平,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但复苏程度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
近期,各地推出多项举措助企纾困,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市场主体预期仍显脆弱,活力仍需提升。
多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并就此提出改善市场主体预期的要求和相关举措。
例如,北京提出,着力增强各类企业活力。浙江表示,将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步伐。
赵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逐渐摆脱疫情进入正常运转状态,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韧性再次显现,经济主体的预期也会逐渐恢复。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化解外部风险也是各省份面临的一大考验。
赵建指出,中国的能源、粮食等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放到全球化体系中寻求供给保障。在他看来,这一切取决于内外部营商环境的改善,内部需要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外部需要打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