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2022-10-1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两句话。一句,关于工人阶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句,关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时间:2022年10月17日上午
日程: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
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你的职称走的是哪个序列?”
习近平总书记询问的,是坐在他对面、身着车间工服的郑志明。郑师傅来自广西汽车集团,在一线干了20多年,说起车、刨、焊、铣来头头是道。
他竹筒倒豆子般,详细向总书记汇报说:“咱们国家出台了打破天花板的政策,我刚评上特级技师,还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党的政策让我们职高毕业的工人,也有了好出路。这是过去想都没有想到的。”
“现在收入怎么样?”
听到这个问题,郑师傅高声答:“很好!我是年薪制,和公司的中层干部一个级别。”
从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这些年,也正是中国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无数个像郑志明一样的产业工人,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心中怀有梦想、脚下充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由此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两句话。
一句,关于工人阶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抚今追昔,总书记说:“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扩大了。现在,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靠劳动致富的。百年前的工人,是受剥削最严重的,也是在中国革命中最英勇的。”
一句,关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这时总书记进一步阐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从这个角度看,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是必不可少的,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
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征途漫漫,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会场内,挂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两幅字,也正是中国从筚路蓝缕的昨天到欣欣向荣的今天,一脉相承的坚守。
郑师傅讲述了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故事。过去,他们学别人,拆了零部件去研究;而现在,“当年的领先者有的反过来学我们,拆了我们的零部件去研究”。
一席话,习近平总书记也想起了自己在福建工作的往事。当年他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制造远销海外。“曾几何时啊!这就是中国的发展变化。”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工人阶级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觉悟。过去码头都是人拉肩扛,现在是智能化操作集装箱。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且我们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个才是重要的。”(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行业协会支部委员会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