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危机下的零碳困境
2021-10-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十个排放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按排放量排序,它们是: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伊朗和加拿大。在这些排放国中,除印度、俄罗斯和伊朗外,所有国家都有净零目标,但只有日本、巴西和加拿大有气候立法。预计欧盟将在未来几个月通过一项气候法律。
在世界各国准备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COP26上讨论更积极的削减碳排放之际。今年,全球气候谈判代表还启动了第一次“全球盘点”,旨在评估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的集体进展。全球大流行病和严重的经济萧条只造成了极其短暂的排放量下降。在2020年初大幅减少之后,排放量迅速反弹,最终在2020年12月比2019年12月大流行开始前的水平高出2%。由此产生的大气浓度也继续不可阻挡地上升: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创纪录的百万分之416。
中国刚刚发出了可能是最糟糕的提前信号。中国政府将在今年最后三个月放松对煤炭开采的限制,以应对能源危机。最近几周,中国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停电,许多制造商关闭了生产线。
到2021年,中国的煤炭开采量将超过2020年的39亿吨,同时还将从澳大利亚等地悄悄进口更多煤炭。此举与中国刚公布的有关脱碳的强硬言论背道而驰,包括最近承诺在其他国家停止建设燃煤发电站。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是否有能力实现其第14个五年计划(到2025年)中严格的碳减排目标的质疑。
那么,中国是如何陷入这种境地的? 这对世界实现净零的努力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拉闸熄灯?
中国在国家环境保护方面有所谓的双重控制目标,即既要降低能源消耗,又要降低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中国在2015-20年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能源强度降低13.5%,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8%,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
为此,中国一直在打击煤炭发电,目前中国约三分之二的电力来自煤炭发电。国家一直在关闭效率低下的小煤矿,限制煤炭生产。因此,2021年煤炭产量在多个月里都在下降,而煤炭进口也很低。
但这推高了煤炭价格,而由于国家限价,发电公司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面对亏损发电的局面,主要企业干脆停止了生产。
更糟糕的是,中国经历了一个异常炎热的夏天(这本身就被归咎于气候变化)。干燥无风的天气意味着中国的风能和水力发电比平时发电少。结果导致停电,许多家庭只能吃烛光晚餐,交通信号灯失灵,不幸的人被困在两层楼之间的电梯里。
与此同时,各省也得到了具体的目标和期限,以帮助实现排放目标,其中许多目标与用电有关。北京用黄色(糟糕)和红色(非常糟糕)警告“点名羞辱”落后省份,如下图中用三角形表示。
与中国其他硬性目标一样,未能实现这些目标可能会对地方官员的职业前景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了应对这些警告,几个省份一直在实施用电量限制,特别是对钢铁、印刷、纺织、木材、化工、塑料和商品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在许多情况下,公司被不加区别地告知,每周只能生产两到三天,这加剧了发电公司关闭电源的问题。
在全球消费者支出从疫情中复苏、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之际,这是对全球供应链的又一次打击。他们不得不处理的半导体、工人、集装箱和船只——仅举几例。苹果(Apple)、特斯拉(Tesla)、微软(Microsoft)和戴尔(Dell)等大公司表示,它们的供应链现在也受到了中国能源危机的冲击。
时机可能再糟糕不过了,航运业已经面临运输线的拥堵,年末假日服装和玩具的交付均被推迟。而中国的收获季也刚刚开始,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食品账单大幅上升的担忧。
“如果电力短缺和减产持续下去,可能会成为造成全球供给侧问题的又一个因素,特别是如果它们开始影响到出口产品的生产,”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亚洲经济学家Louis Kuijs说。
▼ 三个教训
中国不仅将在2021年剩余时间内放松对煤炭生产的限制,还将向矿业公司提供特别银行贷款,甚至放宽煤矿的安全规定。这正在产生预期的效果:10月8日,在全国休市一周后,国内煤炭价格迅速下跌了5%。尽管政府在COP26大会上很尴尬,但随着冬季的临近,这可能会缓解危机。那么,我们可以从未来的道路中学到什么教训呢?
供应链正在磨损
自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破坏缓解以来,人们的情绪已经恢复正常。但中国的电力困局表明,它们仍然是多么脆弱。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占了中国2.5万亿美元出口额的近60%。他们是最大的电力消费经济区,也是受停电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换句话说,只要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如此依赖燃煤发电,削减碳排放与保持供应链正常运转之间就会产生直接冲突。“净零”议程使我们很有可能在未来看到类似的破坏。幸存下来的企业将是那些为这一现实做好准备的企业。
计划经济也有缺点
在中国,固定电价上限阻止了电价上涨,即使这意味着赔本发电。由于电力短缺,一些大型制造商通过雇佣私人发电机(这意味着更多的碳排放)来生存,而无力负担发电机的小型制造商无法完成订单,正走向破产。随着大型制造商希望收回雇佣发电机的成本,以及出口商品的整体减少,全球消费价格将上升。
为了应对价格上涨,发电厂一直在关闭发电站
相比之下,英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正因高油价而面临能源危机。中国也对电力设定了消费价格上限,但提高价格的速度更快。这并不能拯救许多小型能源供应商,这些公司有太多客户签着无利可图的固定电价合同,也没有任何能源网络,因此无法通过以更昂贵的价格将能源批发给其他供应商来抵消损失。企业和消费者也将受到更高的能源费用的影响,但没有停电,因此总体上对经济的破坏要小得多。
中国对脱碳是认真的
十个排放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按排放量排序,它们是: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亚、伊朗和加拿大。在这些排放国中,除印度、俄罗斯和伊朗外,所有国家都有净零目标,但只有日本、巴西和加拿大有气候立法。预计欧盟将在未来几个月通过一项气候法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中国和美国都发表了大胆的宣言,要在不实施法律的情况下实现净零排放。就中国而言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且确实在7月份推出了覆盖电力行业的全国排放交易体系,并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激励计划上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国家。
但尽管取得了这些政策成就,中国尚未通过气候变化法律。中国改革电力行业的努力已经停滞不前,全国排放交易体系对排放设置了软上限,数十家新的燃煤电厂仍在建设中,但看不到碳捕获和封存。中国的排放量仍在上升,尽管增速低于2000年至2020年的水平。目前,中国的排放量正处于2030年达到峰值的轨道上——随后是一个长期的平稳期,而不是急剧下降。
尽管中国在煤炭开采问题上暂时让步,但它在脱碳问题上的决心值得赞扬。正如野村证券(Nomura)分析师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决心……可能带来无价的长期收益,但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而言,短期成本都是巨大的。”
简而言之,世界正面临一场真正的危机。气候变化的后果比以前更频繁地出现。然而,尽管有这么多令人兴奋的低碳技术,我们仍然要依靠它们在不损害经济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好消息是,至少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现在都承诺减排,并愿意合作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未来的困难是什么,合作无疑是实现净零的关键。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未来城市数智评论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
-
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能否持续?工信部副部长这样回答
1月19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能否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根据行业协会研究结果,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能够实现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嵌入式开发的转变将如何影响未来计算
当前,开发者正在利用安全且性能增强的技术实现小型低功耗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赋能过往无法想象的语音、视觉和振动等 AI 应用,而这些应用正在改变着世界。
-
我国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
关于2023年上半年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综合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