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谋求破局 退役“小高峰”下如何乘势起飞
2018-03-2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首批动力电池从投入市场至今,已逐步进入退役期,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小高峰”。
新能源汽车近两年驶入“风口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整个产业链诞生一个个新的市场机遇。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首批动力电池从投入市场至今,已逐步进入退役期,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小高峰”。
动力电池回收谋求破局 退役“小高峰”下如何乘势起飞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而言,我国电池回收体系不健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技术还不完善。为此,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通过明确责任主体,推动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报废潮”的来临,百亿级的动力电池二次利用市场仍待开发。根据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速度以及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将迎来真正的高峰期,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
2018年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汽车企业将负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整车厂难以对所有已售车辆的动力电池做到从新车出售到最终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其实,正如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说,“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后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会陷入无回收阶段。”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式主要是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
梯级利用能够在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储能等储能领域发挥余热。资源再生利用则可以实现对镍钴锂等资源的回收利用,是未来弥补我国稀缺原材料的重要途径,发展前景可观。
动力电池回收作为产业链末端的重要一环,已引来包括第三方回收企业、电池厂商及锂电材料企业等各路资本抢滩布局。从2017年开始,多个上市公司密集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经有多家企业进入到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大致形成了以整车及电池厂商、电池材料供应商、第三方回收机构为主的市场格局。
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动力电池回收尚处起步阶段,规模、技术方面仍存诸多难点。不管梯级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前提是能够监控废旧电池的流向,确保其流入有技术、有资格的厂家,如此整个行业才能健康有序运转。
然而,我国对锂电池的回收利用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回收利用未形成规模体系,给企业提升利润空间造成了困难。同时,在回收市场监管不严,回收渠道众多,所以市场价格混乱而不透明,恶性竞争,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车企回收利用电池的积极性也不高。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亟待形成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系统,明确回收责任,促进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电池企业应与汽车企业协同,按照国家标准对所生产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
我国虽然已基本掌握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技术,具备处理各种类型动力电池的技术能力。但拆解过程复杂、对安全性要求高,因此统一动力电池结构设计标准,形成市场定价,对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从电池模组开始引入模块化、易拆解的设计,便于拆解与重组,将进一步降低回收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有望在2018年谋求破局,从而在未来形成百亿新风口。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电煤需求淡季库存高位 现货交易冷淡价格走平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充分认识严格合同履约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合同履约的各项要求,强化双向监管,加大违约认定力度,严格激励约束措施,切实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工作。
-
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导
作为政府投资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政府引导基金又称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由政府出资设立,遴选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子基金管理人实施市场化运作管理,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子基金,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创业企业,形成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的政策性基金。
-
比亚迪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普及潮流。作为引领者比亚迪,在国内拿到了超3成市场份额之后,也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开始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新传奇。
-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进入优化竞争,关注认定指标变化趋势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请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将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认定工作和复核工作同步进行,进入不断优化的阶段。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