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国内将建逾300座微电网工程
2017-04-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低碳部分)(以下简称《目录》),旨在促进我国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的实现。
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低碳部分)(以下简称《目录》),旨在促进我国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目录》涵盖非化石能源、燃料及原材料替代、工艺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等五大领域,共计27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
记者注意到,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位列《目录》之首,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可提升能源接入容量
《目录》指出,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系零碳技术,可适用于电力行业各类型微电网工程以及分布式风储、光储工程。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于2015年通过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近年来,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分布式发电有效接入电网问题,我国积极开展了微电网的研究工作,并逐步推进建设微电网示范工程。
储能系统是微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电网中最优化地应用先进储能技术是提高微电网可再生清洁能源接入容量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以及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得到广泛关注。
记者查阅《目录》获悉,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可根据微电网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基于先进理论算法的储能定容方法确定储能系统规模容量,根据方案技术研究确定最优化的系统拓扑结构、关键设备选型和运行控制方案,并提供储能系统安装和运维优化建议。
不容小觑的是,该技术使得储能系 统在项目中得到合理配置应用,减少设备投资,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有效提高微电网对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接入容量。
微电网工程项目投资将达5亿元
《目录》显示,微电网储能应用技术主要由五大关键技术构成。分别为多种运行模式下的微电网储能系统集成设计技术、基于全生命周期模型和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储能系统定容技术、基于风电和光伏功率预测的储能系统定容技术、基于微电网功率平滑控制的混合储能系统技术以及微电网集约式光储热冷系统集成技术。
其中,微电网集约式光储热冷系统集成技术可将分布式光伏、储能、供热和供冷设备集成为一体,统一完成电能的收 集、储存和应用输出,形成集约化产品。该集成技术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简化设计生产流程和设备接口,降低维护费用,同时也便于模块化管理和扩展,十分适合应用于海岛微电网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个微电网示范项目——中国国电集团所属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吐鲁番新能源城市微电网示范项目,日前已获得售电许可。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微电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微电网将在海岛、工业园区、办公园区以及偏远缺电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实施推广,微电网先进储能应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目录》指出,未来五年国内微电网工程将建设逾300座,预期推广比例将达到5%,项目投资将达到5亿元,可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碳能力约20万吨。
来源:
标签:
上一篇:四个因素让电动汽车没法不火!
下一篇:新能源客车市场趋势预测
相关信息
MORE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
-
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能否持续?工信部副部长这样回答
1月19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能否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根据行业协会研究结果,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能够实现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嵌入式开发的转变将如何影响未来计算
当前,开发者正在利用安全且性能增强的技术实现小型低功耗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赋能过往无法想象的语音、视觉和振动等 AI 应用,而这些应用正在改变着世界。
-
我国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
关于2023年上半年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综合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