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2022-08-23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成就作出全面阐释——
“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 明方向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时隔11年后,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十年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2021年5月,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组织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印发,设专章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了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各省区市党委、地市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持续加强——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400余名专家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一万余名高层次专家参加国情研修,组织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6000人次,切实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 破桎梏 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现在农民评职称不看重学历,只要手里有农业技术绝活,能带动老百姓致富,就能申报农艺师职称。”今年50岁的山东农民佟福兴打心眼里感谢评审条件“接地气”。他没想到初中学历的自己能获评农民正高级农艺师。
近年来,山东打破学历、论文等条框限制,让40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授权、松绑”为核心,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份份改革文件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我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 聚合力 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说。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配置人才。
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促进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创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方式,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牵手计划”等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贡献才智,让更多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海纳百川,筑巢引凤,不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
“这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吗?”2020年10月12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陶瓷基板边看边问,对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的关切溢于言表。
测试分析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纳米级的微观分析。听说他们中有5名博士,其中2名还是“海归”,总书记十分高兴。
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十年来,人才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近悦远来”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南海之滨、创新潮涌。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等70余名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在此开展科研攻关及教学工作。
“在不同学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得以开展更深入全面的学习。”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史鑫皓说。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新华社记者丁小溪、范思翔、张研)(来源:新华网)

市场部电话:010-63531554 、13021232082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行业支部委员会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在强化政治监督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上下功夫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把学习成果体现为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贯通起来学深悟透、落实到位,在强化政治监督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上下功夫,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其中明确,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这些表述值得关注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这些表述值得关注!
-
新时代“实”字说
一段只有100多字的话,“实”字出现了10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以“红色引擎”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届凉水河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1日,一场围绕“党建聚力 助推发展”的思想碰撞在凉水河畔激荡。由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主办的第二届凉水河论坛,聚焦非公企业党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实践工作成效,邀请党建专家、非公企业代表、各级党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探寻以“红色引擎”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