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新部署
2022-04-2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新部署,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指明方向。
全面部署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何深意——解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新部署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新部署,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指明方向。
当前为何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华社记者采访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
此次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嫦娥玉兔飞天揽月,到南水北调润泽万方,再到大兴机场凤凰展翅、中国天眼探索寰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但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
“应该看到,在乡村振兴、城市高品质生活、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还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涉及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互联互通、综合效益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传统的“铁公基”项目相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涵盖面广,更加注重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需要提前谋划、整体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篇章中的一部分。
龙海波表示,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进而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有利于更好凸显基础设施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三是有利于更好体现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高品质生活和幸福美丽乡村的向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明确“施工蓝图”
针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堵点难点,如何推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此次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施工蓝图”。
“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一种战略考虑,也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冲击下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表现。”龙海波认为,中央明确多个方面不断推进工作,锚定堵点和短板,将进一步释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的投资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脉”,加强联通。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并在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精准施策,优化结构。会议指出,要加强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会议研究的基础设施范围广、规模大,不仅是当前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打好基础的战略布局。系列部署无疑会推动“十四五”基础设施规划的超前实施,近期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适度超前、科学规划 “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
当前,多个领域投资发力保障稳增长。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确保科学有序,避免走上“大水漫灌”的粗放老路?
“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要科学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会议作出进一步部署。
专家表示,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避免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能错误地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拉升地方GDP画等号。
“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基础设施发展的红利。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紧紧围绕人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群体的诉求。”龙海波说。
如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会议强调,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就是要围绕兼顾短期稳定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影响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的同步实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来源:新华网)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在强化政治监督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上下功夫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把学习成果体现为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贯通起来学深悟透、落实到位,在强化政治监督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上下功夫,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其中明确,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这些表述值得关注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这些表述值得关注!
-
新时代“实”字说
一段只有100多字的话,“实”字出现了10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
以“红色引擎”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届凉水河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1日,一场围绕“党建聚力 助推发展”的思想碰撞在凉水河畔激荡。由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主办的第二届凉水河论坛,聚焦非公企业党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实践工作成效,邀请党建专家、非公企业代表、各级党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共同探寻以“红色引擎”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